250年的春天,曹魏征南将军王昶捧着一份奏章,脚步匆匆走进洛阳皇宫。他对魏帝曹芳说:“东吴现在乱透了——孙权把太子孙和废了,鲁王孙霸也杀了,嫡庶之争闹得朝堂鸡飞狗跳;像陆逊那样的良臣,早就被排挤死了。现在正是咱们一举荡平江东的好机会!”朝堂上的大臣们议论纷纷,有人摸着胡子点头,有人皱着眉头摇头:“东吴有长江天险,哪那么好打?”“王昶是名将,他的计划应该靠谱吧?”那么,这次曹魏伐吴到底能不能成功?
要讲清楚这场战役,得先说说王昶这个人。他是太原晋阳人,出身当地有名的太原王氏——这家族分祁县和晋阳两支,祁县王氏出了王允,后来王凌反抗司马懿被灭族,就没落了;晋阳王氏出了王柔、王泽兄弟,王昶就是王泽的儿子。他年轻的时候和王凌一起在郡里出名,因为王凌年纪大,他就像哥哥一样对待王凌。后来曹丕做魏王世子,招他做太子文学,也就是太子的老师,接着又做了中庶子,算是曹丕的核心亲信。
展开剩余82%曹丕称帝后,王昶升为散骑侍郎,接着做了洛阳典农官——这是他第一份正式管实事的职务。当时的洛阳京郊,可不是现在的北京五环外,柏油马路通衢,而是草木疯长,狐兔乱窜,连耕地都没多少。王昶就带着手下人,拿着斧头伐木开荒,一边督劝百姓种地,一边自己带头干,没几年就开出了大片耕地,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。后来他迁到兖州做刺史,还是一样勤恳,把兖州治理得井井有条。
明帝即位后,王昶加了扬烈将军,赐了关内侯。他虽然在外做官,却一直操心国家大事。他觉得曹魏继承了秦汉的坏毛病,法律又苛刻又琐碎,要是不彻底改革,根本没法恢复上古三王的盛世。于是他写了一本《治论》,里面有二十多篇文章,既有古代的制度,又符合当时的情况;还写了十多篇兵书,讲打仗的奇正之道,比如什么时候用正兵,什么时候用奇兵,青龙年间(233—237年)把这些书献给了朝廷。
王昶不光会做官、写文章,对家人也特别严格。他给子侄辈取名字,都选谦虚、诚实的字——比如儿子王浑字玄冲,王深字道冲,侄子王默字处静,王沈字处道,就是希望他们能低调做人。他还写了一封《家戒》,给子侄们讲为人处世的道理:“家族要长久,得追求孝敬仁义,别搞浮华的东西,别结朋党;修身要学儒家的教义,守道家的思想,常想想自己的过错,对人要谦虚;别人说你坏话,有则改之无则加勉,凶险的人别靠近;隐逸不是圣人该做的,学优则仕才是正途;为官要尽忠,为友要有义,得志别骄,失意别放弃。”这封《家戒》后来被收录在《三国志》里,和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一样有名,连唐朝人都把它当作家训范本。
正始年间,王昶做了徐州刺史,后来升为征南将军,都督荆、豫诸军事。他到任后,发现南方的大军屯在宛城(今河南南阳),离襄阳前线有三百多里,各个军营分散,战船却放在宣城(今安徽宣城)——要是边境突然告急,根本来不及调动兵马。于是他上表把治所迁到新野(今河南新野),在荆、豫二州训练水师,还让士兵和百姓一起开垦荒地,没几年就把府库填得满满的。
249年,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,杀了曹爽及其党羽,改年号为嘉平。他假惺惺地问大臣们:“现在朝政有什么问题?你们尽管说。”王昶立刻上了《治略五事》,讲了五条治国方略:一是崇尚儒学,广开学校,抑制浮华的风气;二是制定考试标准,不然官员考核就是无根之木;三是保持官场稳定,有政绩的官员可以就地升官赐爵;四是约定官员的实际俸禄,从廉洁和违例两方面建立荣耻观,不与百姓争利;五是杜绝奢侈,崇尚节俭,上下有序,官服有别,加大政府储备,让百姓回到朴实的生活。朝廷下诏褒奖他,还让他制定百官考课制度。王昶写了《百官考课》,说:“唐尧、虞舜时期虽然有官员升黜的办法,但没流传下来;周朝设冢宰确定官吏升降,却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。圣主用人,只要用贤就行,君主考课,略懂即可,具体工作交给贤达的人去做。”可惜这制度和明帝时刘劭的《都官考课》一样,因为朝臣意见不一,没施行下去。
回到250年,王昶上奏说东吴的情况:“孙权废了太子孙和,杀了鲁王孙霸,嫡庶分争,朝廷上下乱成一锅粥;像陆逊那样的良臣,早就被放逐死了。现在东吴的巫城(今重庆巫山)、秭归(今湖北秭归)、房陵(今湖北房县)都在长江之北,和咱们的新城郡接壤,正好可以袭取。”曹魏朝廷采纳了他的计划,派新城太守州泰袭取巫城、秭归、房陵,荆州刺史王基直指夷陵(今湖北宜昌),王昶自己则带兵逼近江陵(今湖北荆州)。
战役开始后,州泰顺利拿下了巫城、秭归、房陵,王基也打到了夷陵城下,王昶则带着军队逼近江陵。他们在长江两岸用竹索架起桥,渡水攻击吴军。吴将施绩(陆逊的儿子)见势不妙,连夜逃进江陵城。王昶追击过去,斩了吴将钟离茂、许旻,杀了几百个吴军士兵,还缴获了很多铠甲、旗鼓和珍宝。可是江陵城很坚固,王昶攻了几天都没攻下来。他想了个办法:假装撤军,让士兵们骑着马,把缴获的铠甲、战械和首级拿出来炫耀,故意激怒吴军。施绩果然上当,派兵出城追击。王昶早就在城外设了埋伏,一见吴军出来,立刻指挥伏兵冲杀过去,大破吴军,缴获了更多的东西——可是施绩还是跑回了江陵城。
最后,王昶、王基、州泰都得胜回军。王昶因为战功升为征南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进封京陵侯。可是曹魏这次伐吴并没有成功,为什么呢?因为东吴虽然内忧,但还有长江天险,施绩这样的将领还在,而且曹魏本身也有问题——司马懿刚夺权,内部还不稳定,没法集中全力伐吴。
后来,王昶又参加了平毌丘俭、文钦叛乱(255年),升为骠骑将军;甘露元年(256年),诸葛诞叛乱,他占据夹石(今安徽桐城),牵制吴将施绩,助司马懿平了叛乱;甘露四年(259年),王昶去世,谥曰穆侯,儿子王浑袭爵。王浑后来在晋朝做了征东大将军,平吴有功,官至司徒。
《三国志·王昶传》载:“嘉平二年,昶奏:‘孙权流放良臣,适庶分争,可乘衅而制吴、蜀。白帝、夷陵之间,黔、巫、秭归、房陵皆在江北,民夷与新城郡接,可袭取也。’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、秭归、房陵,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,昶诣江陵,两岸引竹絙为桥,渡水击之。吴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,昶追击之,斩其将钟离茂、许旻,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,振旅而还。”
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载:“(赤乌十三年)秋八月,丹阳、句容及故鄣、宁国诸山崩,鸿水溢。诏原逋责,给贷种食。废太子和为庶人,徙故鄣。赐鲁王霸死。”
《三国志·陆逊传》载:“(赤乌八年)权累遣中使责让逊,逊愤恚致卒。”
发布于:陕西省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