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似乎想要“掀起大浪”,然而中美的态度,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最终的结局。
最近,菲律宾与澳大利亚在本土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小的联合军事演习,美国、加拿大、日本等国也派人参与或观摩。这一动作表面上显得气势汹汹,似乎是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又一次强硬姿态。但深入来看,其真正目的无非是想借此向中国传递某种信号。然而,这样的信号究竟能否奏效,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。
菲律宾国防部在公开声明中强调,这次演习以及与澳方进行的第二轮防长会晤,意在强化双边防务合作,并且“正告”中国在南海的行为。换句话说,菲律宾想通过集结域外力量为自己撑腰。实际上,这与狐假虎威并无二致——菲律宾希望借助更强大的力量为自己站台。但在国际关系的现实舞台上,并非所有国家都愿意成为它背后的“猛虎”。这种算计,注定充满不确定性。
展开剩余69%中国方面的回应则一如既往地理性与克制。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强调,南海应当成为和平、合作与友谊之海,而不应被某些国家因为地缘政治私利而搅动风浪。中方坚决反对域外势力插手,更不会容忍任何侵犯中国主权与海洋权益的挑衅。可以看到,中方并未被菲律宾的挑衅牵着走,而是把重点放在菲律宾自身的行为上,这也表明我们始终坚持“地区问题应由地区国家解决”的原则,外部势力的干预不仅无益,还会破坏局势。
然而,菲律宾近期的举动颇有“要在南海翻天”的意味。仁爱礁附近出现中国拖船与军舰的消息,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。对此,菲律宾方面甚至划出了所谓两条“红线”:一是中国若拖走那艘非法“坐滩”的破船,二是若出现菲方人员伤亡。听上去声势浩大,实际上这些“红线”并不足以对中国形成有效威慑。因为即便出现这些情况,美国作为盟友,也未必会因菲律宾而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。
菲律宾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一点。菲律宾海军少将特立尼达在记者会上就承认,即便中国拖船没有立即将破船拖走,也不会妨碍菲律宾的后续行动。这番话更像是自我安慰。实际上,菲律宾在与中国的多次海上对峙中都未能占得上风,反而屡屡陷入被动。在媒体提问有关其他中菲船只可能冲突的情况时,特立尼达也显得言辞迟疑,暴露了其内心的无力感。
菲律宾的处境因此显得极为尴尬。几次尝试突破中国防线都被化解,甚至有人提出要将争议提交至联合国。然而,菲律宾真的会不明白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吗?恐怕他们自己也清楚,这样的设想只是无奈中的心理寄托。与此同时,他们还不断试图依赖《美菲共同防御条约》,希望获得美国的武力支持。但纵观历史,美国对盟友的态度始终与其核心利益挂钩。是否真的会为了菲律宾与中国摊牌?答案几乎可以肯定是否定的。
美国近年来在多个地区的行动早已证明了这一点:从中东撤军,到俄乌冲突中仅限于提供武器和资金支援,美国都表现出“不愿直接介入大国冲突”的倾向。菲律宾若真的幻想美国会因为条约而派兵与中国正面对抗,只能说是对现实形势的严重误判。
与此相对的是,中国在南海始终保持战略定力。在坚决维护自身主权与合法权益的同时,我们也强调合作与对话的重要性,尽力避免局势失控。展望未来,南海局势或许仍将暗流涌动,各方势力的博弈不会停止。但对中国来说,坚持和平发展并不是外交辞令,而是基于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的理性选择。而对于菲律宾来说,如何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,转向与中方展开建设性对话,而不是一味对抗,才是能够走向稳定与安全的真正出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